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问题,在成人中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者在10%~15%,且呈慢性化病程,近半数严重失眠可持续10年以上。中国睡眠研究会邀请多科室的睡眠医学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以下主要为该指南中特殊人群失眠症的特点及诊治部分内容。
妊娠期妇女
1流行病学妊娠期失眠发生率为52%~62%。引起失眠的相关因素有骨盆痛、腰痛和排尿次数增加,适应困难、呕吐和焦虑也可能导致失眠。
2妊娠期失眠的药物治疗安全性(指南)目前,广泛接受的妊娠期药物安全性国际分类有3种,分别是FDA、澳大利亚药品评估委员会(ADEC)和瑞典药品目录(FASS)的妊娠期药物安全性分级,分级标准为A、B、C、D、X。为了避免潜在的致畸作用,临床医师可以考虑使用非药物治疗失眠,如CBTI(标准)、运动或冥想(临床建议)。
在妊娠期合并失眠患者使用催眠药物的治疗过程中,临床医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指南):
(1)尽量缩短治疗疗程,以控制症状为主;尽量采用单药治疗,避免联合用药;尽量采用小剂量给药;尽量采用更安全的药物。
(2)原则上NBZDs较BZDs安全,避免使用SSRIs和抗组胺药物。
(3)药物治疗需权衡利弊,可结合非药物治疗,如CBTI。
常见的催眠药物在FDA和ADEC的妊娠安全等级(表2):
(1)苯二氮?类药物(BZDs)(FDA妊娠安全性分级为D):BZDs能透过胎盘,具有在胚胎/胎儿累积的潜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
(2)非苯二氮?类药物NBZDs(FDA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尽管唑吡坦、右佐匹克隆和佐匹克隆的FDA分级均为C级,而唑吡坦在ADEC分级系统中为B3,但就目前的临床数据而言,似乎佐匹克隆比唑吡坦相对更安全,右佐匹克隆在美国更被允许用于妊娠期妇女。
(3)抗抑郁药物:米氮平、曲唑酮和阿米替林的FDA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
尽管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不会增加重大畸形风险,但会增加低体重和早产风险。在妊娠晚期,10%~30%的新生儿还会出现呼吸、运动、中枢神经系统或消化系统症状。BZDs或NBZDs联合使用抗抑郁药与不联用抗抑郁药相比,早产、新生儿低血糖和呼吸问题的风险增加。
(4)抗组胺类药物:苯海拉明(FDA妊娠安全性分级为B):常被用于妊娠期的恶心、呕吐症状,也具有催眠的作用。
老年人群
1流行病学研究发现42%的65岁以上老人报告至少出现一种睡眠相关问题,其中23%~34%有失眠症状,7%~15%有清晨醒后未恢复感;睡眠相关主诉与呼吸道症状、躯体疾病、非处方药物、抑郁症状和自我健康感差有关。
2治疗临床上针对老年失眠患者,首选心理和行为干预治疗,其次考虑药物治疗。
(1)非药物治疗:在老年人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研究中,CBTI使失眠很快得到解决,而且效果持续长达2年。循证证据仅证实其中的2种方法有效:睡眠限制-睡眠压缩治疗和多组分CBTI(指南)。
(2)药物治疗(临床建议):原则是减少服药种类,1次/d或2次/d,小剂量开始,注意调整剂量,充分了解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相互作用。
首选NBZDs以及结合非药物治疗。BZDs虽然短期内能改善睡眠状况,但可能会增加痴呆的风险,且会增加跌倒风险,不建议在老年人中首选(指南)。
儿童人群
1定义、诊断和分类(1)定义(临床建议):在睡眠时间安排符合该年龄儿童需求且睡眠环境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儿童持续存在睡眠启动、睡眠持续或睡眠质量等问题,并导致儿童及整个家庭的日间功能受损。
(2)诊断(标准):儿童失眠症首先要满足失眠症的总体诊断标准。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失眠症状通常由家长报告,反映了家长对儿童睡眠的主观认识。对于儿童,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较少使用"失眠症"一词,因此本节的"失眠"泛指"失眠症"和"失眠症状"。
(3)分类(标准):不同年龄儿童失眠的症状表现不同。儿童失眠主要是指就寝问题和夜醒,分别属于儿童行为失眠的两种类型:入睡行为限制不足型和睡眠启动相关型。儿童可同时存在以上两种类型的失眠,即混合型。
2临床评估(专家共识)与成人相似,但需要注意儿童自身的特点。
(1)病史采集:应仔细询问儿童的病史,"BEARS"睡眠筛查工具有助于在临床门诊工作中系统地询问睡眠相关病史:就寝问题、日间过度嗜睡、夜醒、睡眠时间和规律以及睡眠呼吸障碍。
(2)神经心理发育和在校史:失眠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和在校史通常无特异性。值得注意的是,失眠儿童虽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但学业成绩通常优异。儿童有时可能因过于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治疗白癜风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