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非处方药 > 非处方药适宜病种 > 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发布时间:2021-7-12 13:06:59   点击数:

一、前言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抑郁障碍同样是严重的致残

性疾病。研究表明由于共享多种发病机制,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颇为常见,且二者共病可能导致更复杂的症状和更差的预后,病人饱受痛苦。目前多数临床医师对二者共病的认识不足,缺乏识别诊断能力,使得偏头痛病人合并的抑郁障碍或抑郁状态常被忽视,而抑郁障碍病人中相当部分的偏头痛未被识别,这种忽视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亟需提高临床认知。加之二者分别归属不同学科疾病范畴,为共病的识别诊断及综合管理带来困难。

二、流行病学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偏头痛年患病率为9.3%,其中女性年患病达12.8%;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

偏头痛与抑郁障碍相互增加发病风险,两者存在双向相关性,需引起重视。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两者双向增加患病风险可能与他们共享遗传、环境、病理机制有关,也可能是一种障碍为另一种障碍所引发。

1.大脑结构基础

2.神经递质异常

3.遗传因素

4.环境和应激因素

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大脑结构及功能改变、神经递质功能异常、遗传因素(共享致病基因)、环境和应激因素等,也提示了未来的药物研发方向。

四、识别与筛查

识别和筛查抑郁障碍病人是否共病偏头痛时,头痛病史、头痛预警信号及头痛特征是重要的判断标准。识别和筛查偏头痛病人是否共病抑郁障碍,尤其对于慢性偏头痛病人、偏头痛规范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转诊至头痛亚专科门诊的病人,推荐使用PHQ-9量表进行常规筛查。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1.偏头痛诊断标准慢性偏

头痛指病人每个月至少有15天头痛,至少有8天偏头痛发作,并至少持续3个月。慢性偏头痛一般由发作性偏头痛转化而来。偏头痛需要与丛集性头痛、紧张型头痛等其他原发性头痛相鉴别(见表4)。

2.抑郁障碍诊断标准

抑郁障碍包括多种疾病,最常见或具代表性的是重性抑郁障碍(MDD),即通常所说的抑郁症,其诊断标准见表5。当抑郁症状存在,但数量或严重程度不足以被诊断为抑郁障碍时,可以诊断为阈下抑郁。

3.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的筛查诊断路径

本共识提供了2个筛查诊断路径供临床医师参考:偏头痛病人的抑郁障碍筛查诊断路径(见

图1)及抑郁障碍病人的偏头痛筛查诊断路径(见图2)。

当病人临床表现同时符合偏头痛和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时,即可诊断为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二者的诊断标准:偏头痛可依据ICHD-3诊断,此外,应与紧张型头痛和丛集性头痛等其他原发性头痛及其他继发性头痛相鉴别;诊断抑郁障碍目前最常用的是DSM-5诊断标准。

六、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的治疗

对共病治疗的目标是:早诊早治、兼顾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由于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分属神经科和精神科疾病范畴,治疗时在传统专科治疗的同时,应两个学科甚至多学科合作,尤其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良反应明显者,应多学科全面综合有效评估,合理选择治疗手段,优势互补,形成个体化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的原则: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其治疗方案的制订建议遵循如下原则:用药种类尽量少,优先选择有多重作用的药物,尽量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如果多药联合,应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叠加;避免使用可以治疗一类疾病,但同时可能加重另外一类疾病的药物;在安全性和耐受性之外,应充分考虑病人对治疗的满意度以及依从性;考虑两种疾病的特点和治疗周期:如偏头痛的急性期治疗不宜过频繁,而抑郁障碍的治疗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需要全病程治疗。

共病治疗药物概述:要点提炼如下:在偏头痛及抑郁障碍人群各有2个以上RCT疗效证据,并被2类指南均推荐的药物为:文拉法辛和阿米替林(其推荐等级见表6);偏头痛急性期治疗药物和其他预防性治疗药物,未见被推荐用于抑郁障碍的治疗;禁忌或需慎用的药物:抑郁障碍禁用氟桂利嗪;同时使用曲普坦类和SSRI/SNRI类等可作用于5-HT的药物,尤其是SSRI类,需谨慎出现5-羟色胺综合征的风险。

(2)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治疗药物: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按照作用机制分类,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曲普坦类和麦角胺类等。药物选择时应根据头痛的严重程度、伴随症状、既往用药情况及病人的个体情况而定,可以采用分层法或阶梯法用药。

(3)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通常偏头痛存在以下情况时应考虑预防性治疗:病人的生活质量、工作和学业严重受损(需根据病人本人判断);每月发作频率2次以上;急性期药物治疗无效或病人无法耐受;存在频繁、长时间或令病人极度不适的先兆,或为偏头痛性脑梗死、偏瘫型偏头痛、伴有脑干先兆偏头痛亚型等;连续2个月,每月使用急性期治疗6~8次以上;偏头痛发作持续72h以上。预防性治疗药物:目前有多种药物可用于偏头痛的预防,包括抗抑郁药、β受体阻滞剂、非特异性钙离子拮抗剂、抗惊厥药物等,药物及推荐剂量、证据等级、药物不良反应等见表7。

抑郁障碍的治疗药物:目前指南推荐的常用的抗抑郁药物类别及剂量见表8,一线药物及A级推荐药物主要包括SSRI类、SNRI类和NaSSA类药物等,三环类药物和MAOIs因其耐受性与安全性问题较大,临床上已很少使用。

2.非药物治疗

医院条件、病人个体化情况和意愿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案,尤其当出现下列情况时,非药物治疗可以作为替代或补充方案考虑:药物不耐受或有药物禁忌证;药物疗效不佳;特殊人群(如妊娠、哺乳、老年、青少年等)。

(1)心理治疗:

(2)神经调控技术:

药物治疗是对偏头痛和抑郁障碍共病治疗的主要方式,方案的制订原则包括尽量使用对二者共同有效或机制作用可互补的药物,兼顾安全性,药物相互作用及治疗的病程要求等。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神经调控技术,可进行联合使用或单独使用。治疗应多学科全面综合有效评估,合理选择治疗手段,优势互补,形成个体化治疗方案。

七、综合管理

1.健康教育

2.危险因素管理

3.病人的康复期管理

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均属于慢性疾病,需要进行长期及全病程管理,以降低疾病的发生和复发风险和改善治疗预后,常见的管理策略包括:健康教育、危险因素管理及病人的康复期管理。

八、小结

偏头痛与抑郁障碍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其双向关联可能与他们共享遗传、环境、病理机制有关。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关系密切,在临床上,二者的共病易被忽视,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疾病迁延加重等,因此,应充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oujik.com/fcfysybz/7244.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