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获悉,在即将启动的下一轮医保目录更新工作中,或将作出历史上最为重大的调整,目录中现有的OTC药品品种或将全部退出。
获此消息后,记者向国家人社部相关专家求证,专家表示,在讨论新一轮医保更新方案时,确实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并未敲定会否实施,从整体来看,OTC产品退出医保目录应该是未来的一种探索方向。
同类品种申报尴尬
中国的OTC药品市场存在较多的不规范性,进入了需要适时调整的关键时期。以治疗感冒的OTC药物为例,价格从1元的感冒胶囊到十几元的片剂产品,甚至卖到近50元的产品都有。
不同价格的产品所采取的营销手段也大不相同,高价格的产品一般会选择在医疗机构进行推广,中等价格的产品也有能力支付给零售药店较高的返点,较难生存的是被招标价格所左右的低价品种,价格体系缺失的局面势必导致恶性竞争。
恶性竞争无疑将给患者治疗带来沉重的负担,这种情况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尤为严重。特别是基层个体诊所,很多时候都不会首选物美价廉的优质品种。
纳入大健康
受基药限价和招投标政策的影响,很多在基药目录内但没有中标,或企业不具备运作基药市场能力的产品,也开始考虑向OTC转化。有专家预测,明年底,我国将跻身世界第二大OTC市场,至年,我国OTC药品市场规模将位居全球第一。
OTC产品向来是消费者自主选择性强的产品,但由于患者对药品相关知识和信息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无法对药品的质量、价格作出理性的判断。而在美国,OTC药品已被划至大健康产品中,依靠自由竞争和产品疗效取胜,同时,企业还把产品纳入零售市场进行促销与推广,最终培养出忠实的消费群。
“美国消费者健康产品协会资助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在OTC药品上花费1美元,将为美国医疗保健体系节省6~7美元,每年美国医疗保健系统将节约亿美元。”人社部专家指出。
源:医药经济报
苦寻好产品而不得?↓↓↓点击阅读原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