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C是英文OverTheCounter的缩写,在药学专业这一块称之为非处方类药,其特有标识“OTC”在药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上均可见到。OTC也分甲类OTC和乙类OTC,其中甲类OTC为红色标志,只能在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技术人员的社会药店购买,在执业药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乙类OTC为绿色标志,除药店外,还可在药监部门批准的宾馆、商店等零售店中购买。
1.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是如何划分的?
我国上市的中药、西药有上万种,哪些能作为非处方药,不是由药品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自行决定的,而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根据“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的原则遴选并批准的。
2.如何正确使用非处方药?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非处方药虽然是经过医药学专家的严格遴选,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但它们依然是药品,因此,在使用时要切实注意以下几点:
①提高用药知识,便于小病的自我判断,作为自我药疗的基础。
②正确选用有国家统一标识的非处方药。
③仔细阅读药品标签和说明书,了解其适应症,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④认真检查所选药品有无批准文号和非处方药“登记证书编号”。
⑤注意药品的内外包装是否有破损以及是否在有效期内。
⑥用法用量严格遵照说明书,不得擅自超量、超时使用,若有疑问要向医师咨询。
3.为什么非处方药还要分为甲类和乙类?
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主要原因是方便广大群众,一些小病小伤可以就近购药、及时用药,免去排队挂号、就诊的费钱费力之苦。为了使广大群众更为方便,又将非处方药中安全性更高的一些药品划为乙类非处方药。
4.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相比,哪个疗效好?
非处方药多是经过临床较长时间考验、疗效肯定,服用方便,安全性比处方药相对要高的药品。一些处方药虽然疗效很好,但由于安全性低或使用不便等原因不能作为非处方药,另外,一些新上市的药品缺乏长期的临床观察,安全性未定,也不能作为非处方药,一般需经过3-5年的临床考察才能转为非处方药。
设定非处方药类别的意义在于无需医疗咨询,即可快速有效地抑制疾病发生发展,缓解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压力。提倡将自我药疗是自我保健的主要途径之一,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万,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自我药疗者因医药知识有限、文化水平不同等因素,安全隐患更大,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因此,随着人们自我药疗的比例越来越高,加大对非处方药的管理力度,加强民众自我药疗教育也刻不容缓,从大的方面来说,合理用药,全民有责。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