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差的作者把报道写得像广告,最好的作者把广告写得像报道”,这本是媒体界的一句名言,不幸却成了整个社会的一种现象。
中国的广告自19世纪中期,报纸、杂志、路牌及橱窗陈列等新形式广告大量出现,年,“锡包牌香烟”、“天厨味精”等首次采用霓虹灯做广告;
年,上海“华商广告公司”开始代理电影广告;
年1月,上海电视台率先受理广告业务,“参桂补酒”是中国第一个电视广告。那时还没见过电视广告的人们,大多认为这是条新闻。
“植入广告”的泛滥至今不过十来年,然而势头之猛令人惊叹。
年,赵本山在春晚的小品中植入“搜狐”、“搜狗”、“国窖”三个广告,虽然只是露了个影,提了两句,可还是被骂惨了。
之后短短数年,在小品、电视剧中植入广告的形式风生水起,到了《乡村爱情》,“植入”已经跟批发似的,谢大脚的小店中那铺天盖地的商品展示,那就是商品发布会,厂商直接告诉你“大爷我出钱了”。
至此也还好,因为“植入”大多还只是作为“背景”出现,而现在,“植入广告”完全融入剧情中,哪儿还是厚着脸皮“植入”?简直就是不要脸了。
世界上最早最成功的影视剧广告植入,恐怕要数年的动画片《大力水手》了。知道大力水手的口头禅为什么是“我很强壮,我爱吃菠菜”,而不是“我很强壮,我爱吃白菜”吗?
因为这部片子的赞助商是生产菠菜罐头的。
以前的广告植入会很巧妙很隐蔽,不会那么赤裸裸,而现在已经不动脑子了,就是直接上广告,只要给钱,你想咋说就咋说,“无法”,“无天”,“无良心”。
因为鸿茅药酒事件,电视剧“植入广告”这几天成了热点,有人说这是监管盲区,因为目前《广告法》中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应该尽快制订相关法规。
其实一点都不盲!不管在哪儿发布,用什么形式发布,发布什么广告,都不能虚假骗人,这一点“植入广告”当然不可以例外。
“这每天喝一点,对身体特别好。”“今天的日子,怎么也得连碰三杯。”贾小朵陪老梁各干了一瓶!而爱喝鸿茅的梁晓慧她爹,医院抢救的高血压患者。
在鸿茅药酒的电视剧植入广告中,《美好生活》也算是不遗余力了。
其他像什么《北上广依然相信爱情》、《老爸当家》、《鸡毛飞上天》、《我的岳父会武术》、《中国式关系》、《老农民》、《我的体育老师》……你随时会看到鸿茅药酒端上餐桌。
他们要告诉你的只有一句话——这是酒,不是药,随时,随地,送吧,喝吧!
为什么会这样?
鸿茅老总段炬红的EMBA论文《鸿茅药酒品牌文化营销方案研究》说得很清楚,这家公司一直以来的营销策略,就是要把“药品”宣传成“食品”!
段炬红的这篇论文,写于年,是她攻读内蒙古大学EMBA学位时的毕业论文。在“促销策略分析”之“植入式广告”一条,这样写——
鸿茅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在《老农民》、《后海不是海》等热播的影视剧中将鸿茅药酒的广告进行植入,通过营造营销氛围和情境,扩大消费人群及目标市场,向消费者传递“无人不能喝、无时不能喝、家庭聚餐朋友餐会都喝点、单纯是为了调养都能喝药酒”的概念。
这就是酒精饮料,喝吧!适用群体:人!
这家药企压根儿就没把产品视为“药品”,而是定性为“饮料”,通过广告宣传传递“无人不能喝,无时不能喝”的概念。
他们把这个不叫“骗人”,叫“概念”!而且,还把这种骗局明目张胆的写进研究生论文,还顺利通过!
鸿茅药酒是非处方药!
鸿茅药酒的说明书明确写着——“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7天症状无缓解,医院就诊。”“一次15毫升,一日2次,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
然而鸿茅药酒却长年累月通过狂轰乱炸的广告,向消费者传递“无人不能喝、无时不能喝、家庭聚餐朋友餐会都喝点、单纯是为了调养都能喝药酒”的概念。
这已经不仅仅是夸大宣传了,甚至都不完全是欺骗,而是诈骗。
这不是一家“药企”,这就是个“饮料厂”!
关于植入广告,多年前拍《非诚勿扰2》时冯小刚说过一句话:“前几天我看徐静蕾有一说法,说是如果她的电影里没有植入广告,她会很没面子。我现在借这句话,如果我的电影里没有植入广告,我也会觉得很没面子。”
有人讲位子,有人要面子,而最终的体现是票子,这就是现阶段的文化观。
…
广告植入当然没问题,但得有底限。很多年前有人高呼“不懂得广告的企业家都是土财产”,然而“太懂得”广告更不是啥好事,就像鸿茅药酒一样。
把药品当保健品玩,鸿茅药酒几乎把《广告法》禁止的违了个遍。家庭团聚喝鸿茅?要把它当药吧,那真是全家都有病;要把它当酒吧,全家更有病!
这一次,都揭底成这样了,你还把药当酒喝,还给你爹买这玩意……真该吃药了。
电视剧植入广告现在还没有被处罚的,鸿茅药酒会是第一个吗?
静等其结局。
(图片来自网络)